见闻见识

写在父亲节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1 01:56:35 | 阅读: 2471

今天是父亲节,还真没有注意到这个节日。今天在女同学女儿的婚礼上,看到新嫁女的父亲眼圈一直红着。想起上周参加朋友的嫁女仪式,作为父亲的朋友在致辞为女儿祝福时,泣不成声。两件事情使我体会到作为一个父亲嫁女时的百感交集。身旁另一位女同学因此告诉我,今天是父亲节。

或许,天下的父亲们并不在乎有没有这样一个父亲节。母亲节是应该的,是必须的,不为别的,只为产房里那声嘶竭力;不为别的,只为每天早晨那“多穿衣服带好东西”的叮咛;不为别的,只为每天晚上那“好好学习”的唠叨。现在日子好了。在以前日子艰难的时候,母亲们甚至要为烧饭的一把柴愁得满屋转,为一块补下翻箱倒箱,抱着发烧的孩子坐等天明。想到这些就更应该有一个母亲节了。与这些比起来,父亲们总不至于因为自己喝酒抽烟发脾气夜不归宿而要求一个父亲节吧?

在《触龙说赵太后》故事中,触龙用一个细节打动了赵太后的心。触龙回忆赵太后送嫁女儿时的情景:“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用今天的话说,大意是:那天,老夫人您送远嫁燕国,现今成为燕国王后的女儿时,女儿上车,您握着女儿的脚踝,一边换给女儿换上新嫁鞋,一边泣不成声,就是因为女儿远嫁,哀伤女儿从此再不能依靠父母。许多译文都没有译出“持其踵”的全部含义,是一篇介绍鞋民俗的文章揭示其中的奥秘在于换鞋。我国许多地方仍然保留这样的民俗,新嫁娘上花轿,要换去娘家的旧鞋,穿上夫家送来的新鞋,传说是要防止带走娘家的财气福运。其实,可怜天下父母心,只要儿女好,宁愿把财气福运都送给儿女。母亲亲手给女儿换穿新嫁鞋的真正意义在于,以此告诫女儿,从此再不能指望穿上母亲缝制的鞋,婆母的鞋的也只有这第一双也是最后一双,以后的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鞋在古代文献里称屦,与“据”同音,有依据、凭借之意,所以母亲给女儿换新嫁屦,有“自我依靠”之劝诫寓意。鞋实际上是民间俗称,暗含“和谐”寓意,表示夫妻两人要像鞋子那样和谐,一生相携相伴,不离不弃。中国一直是个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社会,生活必须品大多自己动手制作,很少购买。鞋子是妻子们做给丈夫们穿的,称其为鞋而不称为屦,自然带着不言而言的寓意。所以,称母亲给女儿换新嫁鞋,实物祝福之中,蕴涵极其丰富。

自己先是做儿子,然后也成为父亲中的一员,但一直没有考虑过“父亲”一词的含义。直到十年前,因为对“母系社会”理论的怀疑,下决心写一篇《中国古代存在母系社会吗?》,其中必然要思考父亲们的社会角色,必然要思绪返驾远古,去观照父亲们如何面对艰难困苦。设想,那个时候,一群父亲们巡游在族群外围,一边捕猎,一边防卫任何给族群带来潜在危险的因素,一边探索世界以便带领族群随时迁徒,沐风栉雨,战猛兽,斗毒蛇,在烈日下追逐猎物而张扬希望,在冷夜中狼嚎虎啸里约束战慄。当他们满载而归,看到族群里孩子们的欢呼雀跃,他们必然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感到一切付出都值得。尽管,那个时候的社会,父亲们还不能像母亲一样完全识得自己的亲生儿女,他们仍然是那样得心满意足。写到这里,我的心骤然一动,伏案痛哭,不能自已。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父亲们其实没有大别,同样是在外打拼,回家满足,偶而发泄一些苦闷,偶而听几句妻子们的驯子一般地唠叨,嘴角肌肉抽搐几下,明天再上路。

我国许多乡村、许多民族有哭嫁风俗,新嫁女要用眼泪诉说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诉说最细最多的当然是针对母亲的,毕竟与母亲的接触最亲密。现代城市社会,没有了哭嫁,婚礼仪式也换了方式,原来由母亲为女儿换穿新嫁鞋,现在改为由父亲挽着女儿的手,把女儿手与姑爷的手牵在一起。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方式,是在另一位女同学嫁女儿的仪式上,当时就看得我有些许莫名的振颤。这一回相隔一周两次见证父亲送嫁女儿,一位父亲“为之泣”,一位父亲“眼红湿”,这种自发于内心的“泣嫁”背后很微妙。

同是天下父母心,送女儿出嫁与给儿子娶媳妇,心情自然不一样。父心母心一般同,谁送孩子谁柔情。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嫁出唯一的女儿,一心打拼的父亲们定会怅然若失。作为新嫁女的母亲们,还存希望抱孙子带孙子,送出女儿的父亲呢。父亲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边缘化,当然不是真正的边缘化,只要出差几天,进门第一个跳着跑上前来的一定是女儿。女儿嫁出以后,父亲们可就真的被边缘化了,带孙子只能跑龙套,过于积极反而有可能被数落碍手碍脚,你只能候在一旁,随叫随到,完全沦落为跟班马仔。这样的结局,每一位嫁女儿的父亲都会意识到,女儿出嫁,就意味着自己从父亲岗位上退休,心理落差狠让人不安适。

黄佤人一对夫妻一生要举行三次婚礼仪式,即“吃小酒”、“吃大酒”、“割尾巴”。“吃小酒”又叫结小婚。“吃小酒”仪式结束,女方返回娘家,男方随其前往,到女方家和妻子同吃同住同劳动,生儿育女,直到“吃大酒”后男方才可以把妻儿接回自己家。“吃大酒”又叫正婚。时间由男女双方自定,短则三四年,长则几十年。“吃大酒”之后,夫妻双方正式生活在一起。黄佤人认为,“吃大酒”男方只娶到了女方的人,女方的心灵仍不属于男方。“割尾巴”又叫完婚或扫婚。“割尾巴”仪式最为讲究。仪式当天,男方要到村子附近的某个十字路口盖一间简单的木棚。木棚要用三棵木棍搭成三脚架形状,上面铺上篾笆,木棚房内先铺上稻草,再铺毯子。当天晚上,女方要在好姐妹的陪同下,在木棚内住一夜,等待第二天男方来迎娶。第二天早上,男方带领迎亲队伍到木棚房内把女方迎娶回家。到家后,先请“来不来”祭献中柱。然后,夫妻二人提上篾箩,内装苦生、酸生、生菜、热菜、炒肉、烤肉各一盘,到缅寺滴水献饭,请求将女方的心灵及全部赐给男方,让他们真正结合。从缅寺回来后,男方背上刀上山砍柴,女方背上背箩上山挖芋头,象征男女勤劳致富,丰衣足食。举行“割尾巴”仪式后,这对夫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妻,女方正式成为男方家成员,他们的儿女才能正式归属男方的家族谱系。

参照黄佤人的婚俗,嫁出女儿的父亲们未尝不可把嫁女仪式看作与妻子的再婚仪式,与上一次娶妻生儿育女不同,这一次是与妻结婚共同生活,携手眼花齿摇。当然了,与晋级为岳父一样,变态为公爹的男人,尽管有望儿孙承欢膝下,儿子的婚礼未尝不是自己的再婚仪式,更何况现代社会儿女独立性强,谁都难免空巢之虞。

祝福天下父亲们!

祝福已经晋级为岳父的、已经变态为公爹的、尚在现岗全力以赴的父亲们,节日快乐!

201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