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经验

科技论文写作讲义

来源: | 作者:李兴昌 王俊杰 | 日期:2019-09-25 04:49:22 | 阅读: 9716

科技论文写作讲义

李兴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常务理事)原作,王俊杰缩写以满足网站字数限制。

1  概论

科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对于提高研究水平、减少无效劳动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科技工作的进展。譬如一篇写得好的科研选题报告或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可以促进项目尽快上马;反之,一篇写得不好、表达不规范的论文,将会妨碍其科研成果得到公认,妨碍新理论、新方法被人们接受,妨碍先进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尽管研究成果具有发表的价值,但由于文稿写作质量太差,也不易被期刊接受。因此,作为科技工作者,应当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了解文稿质量和规格要求,熟悉有关国家标准和规定,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从而得心应手地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以此奉献社会。

1.1  科技论文的概念和分类

科技论文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分析表达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成果。

科技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科技论文是创新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成果的科学论述,是某些理论性、实验性或观测性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是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取得新进展、新成果的科学总结。

科技论文有很多种不同的分法。就其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3类:

1)学术性论文。指研究人员提供给学术性期刊发表或向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以报道学术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学术性论文反映了该学科领域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水平和发展动向,应具有新的观点、新的分析方法和新的数据或结论,并具有科学性。

2)技术性论文。指工程技术人员为报道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而提交的论文,其成果是应用已有理论来解决设计、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具体技术问题而取得。技术性论文对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力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应具有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3)学位论文。指学位申请者提交的论文,又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3种。

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有的通过实验发现新现象,寻找科学规律,或验证某种理论和假说;有的先提出假说,进行数学推导或逻辑推理,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或对原有理论作出新的补充和发展,或作出否定;有的研究对象属于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范畴,论述方式却类似于社会科学,用调查研究所得事实或数据来论证新的观点,等等。根据研究方式和论述内容可对科技论文作如下分类。

1)实(试)验研究报告。这类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实(试)验报告,其写作重点应放在“研究”上。它追求的是可靠的理论依据,先进的实(试)验设计方案,先进适用的测试手段,合理准确的数据处理,科学严密的分析与论证。

2)理论推导。这类论文主要是提出新假说并行进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其写作要求是数学推导要科学准确,逻辑推理要严密,准确使用定义和概念,力求得到无懈可击的结论。

3)理论分析。这类论文主要是对新的设想、原理、模型、机构、材料、工艺、样品等进行理论分析,对过去的理论分析加以完善、补充或修正。其论证分析要严谨,数学运算要正确,资料数据要可靠,结论除了要准确而外,一般还须经实(试)验验证。

4)设计计算。它一般是指为解决某些工程、技术、管理问题而进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某些系统、工程方案、机构、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优化设计,以及某些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某些产品(包括整机、部件或零件)或物质(材料、原料等)的设计或调、配制等。对这类论文总的要求是相对要“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要合理,编制的程序要能正常运行,计算结果要合理、准确;设计的产品或调、配制的物质要经试验证实或经生产、使用考核。

5)专题论述。这类论文是指对某项事业(产业)、领域、学科、工作发表议论(包括立论和驳论),通过分析论证,对发展策略、方向、道路、方针政策等提出独到见解。

6)综合论述。这类论文是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综合介绍、分析、评述该学科(专业)领域里国内外的研究新成果、发展新趋势,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作出发展预测,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类论文的写作要求是资料新而全,作者立足点高、眼光远,问题综合恰当、分析在理。

1.2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意义

1)科技论文的写作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有的科技工作者在接受科研任务时往往认为接受的只是“1项”科研任务,实际上应当认为接受的是“2项”任务——科研和写作。法拉第说得好,“开拓,研究完成,发表”,可见写作与发表对一个科技工作者有多么重要。

不少作者常常说:“等课题完了再写吧!”其实,写论文不是为了“交差”、“还帐”,也不只是为了发表;科技论文的写作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好的作法是,课题研究的开始就是论文写作的开始,因为思考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借助于写作效果会更好些。写,就是用文字符号把思考的过程一一记录下来,以便反复琢磨与推敲,使飘浮、抽象、混乱的思维清晰起来,具体化和条理化起来,使思维更缜密。把写作贯穿在整个研究工作中,边研究,边写作,可以及时发现研究工作的不足,补充和修正正在进行的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加完善。特别是,写作灵感时的突发,将导致研究方案的重大改进,从而最终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和价值。

2)科技论文的发表可以促进学术交流。英国文学家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那你和我仍各有(只有)一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那我们将各有两种思想。”写作与发表的科技论文则正是科技工作者之间进行科学思想交流的永久记录,也是科学的历史,它记载了探索真理的过程,记载了各种观测结果和研究结果,而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连续性的工作,一项研究的结束可能是另一项研究的起点。因此,科技工作者通过论文写作与发表形式进行的学术交流,能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3)科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有利于科学积累。科技论文写作是信息的书面存储活动,通过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信息的传递将超越时空的限制,研究成果将作为文献保存下来,成为科学技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同时代人和后人提供科学技术知识,由整个人类所共享。人类整个科学技术历史长河就是由这样一个个浪花汇集而成的。

4)科技论文的发表是发现人才的重要渠道,是考核科技工作者业务成绩的重要依据。一篇论文的发表,可能使一个原来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被发现并受到重用,这在科技史上和当今的事例是很多的。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学识水平与业务成绩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考核他们能否晋升学位和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1.3  科技论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科技论文同一般的科技文章有共同之处,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但作为科技论文,它又有自身的特殊属性。

一篇科技论文必须同时具有下述特点,并同时满足下述写作要求。

1)创新性或独创性。科技论文报道的主要研究成果应是前人(或他人)所没有的。没有新的观点、见解、结果和结论,就不成其为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的创新程度是相对于人类已有的知识而言的。至于某一篇论文,其创新程度可能大些,也可能很小,但总要有一些独到之处,总要对丰富科学技术知识宝库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首次提出”,“首次发现”,当然是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毕竟为数不很多;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新意,对某一点有发展,应属于创新的范围,而基本上是重复他人的工作,尽管确实是作者自己“研究”所得的“成果”,但也不属于创新之列。在实际研究中,有很多课题是在引进、消化、移植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应用已有的理论来解决本地区、本行业、本系统的实际问题,只要对丰富理论、促进生产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有效果,有作用,报道这类成果的论文也应视为有一定程度的创新。

由于创新性的要求,科技论文不应与教科书(讲义)、实验报告、工作总结等同。教科书是介绍和传授已有知识的,主要读者是外行人、初学者,因此十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写法上要力求循序渐近,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实验报告或工作总结等则要求把实验过程和操作,以及数据资料,或者做了哪些工作,怎么做的,有什么成绩和缺点,有什么经验和体会等比较详细地反映出来,即使是重复别人的工作也可以写进去。科技论文报道的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因而与他人相重复的研究内容,基础性的知识,某些一般性的、具体的实验过程和操作或数学推导,以及比较浅显的分析等都应删去,或者只作简要的交待和说明,同时应对原始材料有整理、有取舍、有提高,要形成新观点、新认识、新结论。

对于科技论文,只有新意还不够,这只是每一篇论文写作与发表必备的条件。

2)理论性或学术性。理论性指一篇科技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它有2个方面的含义:a.对实验、观察或用其他方式所得到的结果,要从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一定的科学见解,包括提出并解决一些有科学价值的问题;b对自己提出的科学见解或问题,要用事实和理论进行符合逻辑的论证与分析或说明,总之要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作者在认识上深化,在实践基础上抽象的过程。只有这样,论文所报道的发现或发明,才不只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理论价值即学术价值。所以,一篇论文如果仅仅说明解决了某一实际问题,讲述了某一技术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科技人员应善于从理论上总结与提高,争取写出既有创新性又有理论价值的科技论文来。

3)科学性和准确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正确地说明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并且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具体说来,包括论点正确,论据必要而充分,论证严密,推理符合逻辑,数据可靠,处理合理,计算精确,实验重复,结论客观,等等。所谓准确性,是指对客观事物即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和性质表述的接近程度,包括概念、定义、判断、分析和结论要准确,对自己研究成果的估计要确切、恰当,对他人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做比较时)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说过头话。

4)规范性和可读性。撰写科技论文是为了交流、传播、储存新的科技信息,让他人利用,因此,科技论文必须按一定格式写作,必须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在文字表达上,要求语言准确、简明、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论述严谨。在技术表达方面,包括名词术语、数字、符号的使用,图表的设计,计量单位的使用,文献的著录等都应符合规范化要求。一篇科技论文失去了规范性和可读性,将严重降低它的价值,甚至会使人怀疑它报道的研究成果是否可靠。

1.4  科技论文规范表达的概念与作用

科技论文规范表达的要求来自科学技术期刊编排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标准就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了统一的若干技术要求,这些技术要求就是标准。标准在某一范围内的具体化,或者把约定俗成的技术要求整理出来,在一定的范围内实施的明文规定,就是规范。标准是明文规定的准则,国家标准是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并发布的国家法规,具有权威性、标准性和严肃性;规范不是国家法规,而是某些部门或团体根据约定俗成和从导向的意愿出发所提出的某种规定或建议,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导向性。规范趋于成熟,若有必要则可通过一定形式的批准和发布即上升成为标准。

按标准、规范的要求去做,达到了标准、规范的要求,就是标准化和规范化。科技期刊是社会产品,当然也有标准化、规范化问题。作为科技新信息源的科技论文,其表达的规范化是实现信息处理与传播的前提的需要。科技论文只有实现编写格式的标准化和各个细节表达的规范化,才能真正体现科学的内涵,准确表达科学的内容,从而有利于传播、储存、检索和利用。

科技论文表达得规范,不仅能提高论文本身的水平,而且可以反映出作者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写作修养。这为论文被期刊编辑部门选中发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篇论文能否被期刊采用,主要决定于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的价值,表达规范与否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在2篇都有发表价值的论文中只能选用1篇时,被选中的肯定是表达比较规范的那一篇。

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涉及到如下主要内容:1)编写格式的标准化;2)文字细节和技术细节表达的标准化或规范化,主要包括名词名称、数字、量和单位、数学式、化学式等的规范表达,以及插图和表格的合理设计;3)科技语言和标点符号的规范运用。

2  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

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规定了科技论文的撰写和编排格式。尽管内容千差万别,写作风格各有千秋,但格式完全可以统一。所谓格式,即一定的规格式样。

有了科技论文的编写格式,对于一篇科技论文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各部分要写什么内容,以及表达中有些什么要求,编排上应符合哪些规定,都有章可循。论文的主题如何确立,论据如何选取,论证如何进行,结构如何安排,节、段如何划分,层次标题如何拟定,具体材料如何到位……一句话,具体如何写、如何编排,则需要论文作者和刊物编辑者根据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论文内容的不同,即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一般说,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和排列次序为: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和建议)、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

2.1  题名

2.1.1  题名的概念

题名,又叫文题、题目、标题(或称“总标题”,以区别于“层次标题”),是论文的总纲,是能反映论文特点和中心内容的最恰当、最简明词语的逻辑组合。

2.1.2  题名的一般要求

1、准确得体

题名应能准确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不能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而不实的词藻。常见毛病:

1)题名反映的面大,而实际内容包括的面窄。例如“新能源的利用研究”,实际上文中只讨论沼气的利用问题。沼气只是“新能源”中的一种,显然原题过于泛指和笼统。可改为“沼气的利用研究”或“沼气的利用”。

2)标题一般化,不足以反映文章内容的特点。例如“论自动化在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此题名不能引人注目,因为类似题名已经不少,都在阐明工业自动化的作用,而该文特点明显,提出了对该论题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一系列计算,得出了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改为“自动化在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的定量分析”,从而反映了这篇论文的特定内容“定量分析”。

3)不注意分寸,有意无意拔高。有的课题研究深度并不大,作者却把“……的机理”、“……的规律”一类词语用在题名上。除确实弄清了“机理”、掌握了“规律”而外,取名为“……现象的(一种)解释”、“……的一种机制”等比较恰当,比较慎重,也留有余地。

2、简短精练

题名应简明,使读者印象鲜明,便于记忆和引用。GB7713-87规定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在保证准确反映“特点和中心内容”的前提下,题名字数越少越好。

1)尽可能删去多余的词语。例如“××港自引船增多对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可改为“××港自引船增多对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

2)避免连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例如“叶轮式增氧机叶轮受力分析探讨”,“分析”与“探讨”义近,保留其一即可。

3)题名不易简化时,可加副题名以减少主题名字数。例如“弧齿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按大轮齿面上任一基准点配切小轮的原理”。由于原理很难简缩,可改为“弧齿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切齿调整计算新方法——按大轮齿面上任一基准点配切小轮的原理”。采用了副题名,整个字数可能还不少(此例总字数还增加了),但不会使读者感到题名过长,而且编排页眉也很方便(按惯例,页眉可以不排副题名)。采用副题名不单单是为了减少主题名的字数,下列场合还可以采用副题名:

a.题名语意未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特定内容;b.一系列研究工作用几篇论文报道,或者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c.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伸或说明的情况。

3、便于检索

题名所用词语必须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以便为检索提供特定的实用信息。题名中一定要有反映文章内容的关键词,关键词多一些更好。这一点只要避免了题名“笼统”和“空泛”就比较容易做到。

4、容易认读

题名中应当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等。

2.1.3  题名的文字要求

题名比内容的行文要求更高,既要符合语法、修辞和逻辑规则,又要尽量给人以美感。

1、结构应合理

1)尽可能不用动宾结构。题名习惯上不用动宾结构,而用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例如“研究一种制取苯乙醛的新方法”,这是动宾结构(研究+新方法),可改为偏正结构“一种苯乙醛制取新方法的研究”;按题名精练原则,可以改为“一种制取苯乙醛的新方法”。

如果中心动词带有状语,则仍可用动宾结构。例如“用机械共振法测定引力常数G”,由于中心动词“测定”带有状语“用机械共振法”,无法将“测定”作为名词而改为以“测定”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所以仍可以用动宾结构(测定+引力常数G)。

还有一种例外,即“(试)论……”、“(浅)谈……”等形式的题名可用动宾结构。例如“试论物流系统的网络模式”。

2)注意选用定语词组的类型。定语词组类型的选择不当会产生歧义。例如“研究模糊关系数据库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按文章作者的本意,原题名的中心语是“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其定语是“研究模糊关系数据库(的)”,但组合结果却可能使读者理解为“研究”“几个基本理论问题”。问题出在定语采用了动宾词组(研究+模糊关系数据库),而应当改为主谓词组(模糊关系数据库+研究)。修改后的题名为“模糊关系数据库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最好是改为“模糊关系数据库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2、选词应准确

题名用词应仔细选取,否则会使语意不明或产生逻辑错误。例如“煎炸油质量测试仪的研制”。“质量”一词有2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英语为mass),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英语为quality)。从文章内容看,该测试仪测量的是后者,所以应将“质量”改为“品质”。

3、详略应得当

1)避免“的”的多用和漏用。语法规则要求,联合词组、偏正词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介词词组做定语时,中心语之前需用“的”;而修辞规则又要求,多项定语中的“的”字不宜多用。因此,题名中某处该不该用“的”,要用语法规则和修辞规则综合检查:用了“的”修辞效果不好,不用“的”也通顺,就不用“的”;不用“的”便不通顺,就用“的”。例如“专家系统结构的分析”,不用“的”既通顺又简练;“高层建筑变水量供水电气控制系统”,可改为“高层建筑变水量供水的电气控制系统”,原题名未用“的”,使定语同中心语界限不清,不便理解。

2)删去多余的词语。题名应简洁,“多余”是拟定题名的大忌。

3)不能随便省略词语。省去了不该省的词语,叫做苟简,会造成语法和逻辑错误。例如“车辆维修器材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按文章应改为“车辆维修器材管理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其中“管理”一词不能省,因为在这里计算机处理的不是“器材”的信息,而是“器材管理”的信息。

4、语序应正确

题名的语序错误会造成语意混乱,使人不知所云。例如“计算机辅助机床几何精度测试”,正确的语序是“机床几何精度的计算机辅助测试”。

“的”在题名中的位置不能忽视,否则表达不出作者本意。例如“拱坝的应力特点和分布规律的探讨”。第1个“的”放错了位置,就成为“拱坝的应力特点”和“拱坝的分布规律”。前者读起来拗口,应为“拱坝应力的特点”;后者不符作者本意:文中是研究拱坝应力的分布规律,而不是研究拱坝的分布规律。所以,修改后的题名为“拱坝应力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的探讨”。

2.2  署名

2.2.1  署名的意义

1)署名作为拥有著作权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分,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也是作者劳动应得的一种荣誉,以此表明他们的劳动成果和作者自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2)署名表示文责自负的承诺。所谓文责自负,就是论文一经发表,署名者即应对论文负有法律、政治、道德、科学、技术上的责任。

3)署名便于读者同作者联系。读者阅读文章后,若需要同作者商榷,或者要询问、质疑或请教,以及求取帮助,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

2.2.2  署名对象

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仅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测试任务的承担者,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应署名,但应将他们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列入“致谢”段,或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一般应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课题组名称)。集体署名时,按对研究工作贡献的大小排列名次。

2.3  摘要

2.3.1  摘要的概念和作用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随文摘要的作用有二:

1)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科技文献数量大,读者不可能一拿到文章就通读。读者是否需要通读某篇论文,从题名上判断后,主要就是根据摘要来决定。

2)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

2.3.2  摘要的分类

1、报道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即资料性摘要或情报性摘要,用来报道论文所反映的主要研究成果,提供全部创新内容和尽可能多的信息。适用于试验研究和专题研究类论文。篇幅以200~300字为宜。

2、指示性摘要

指示性摘要即概述性摘要或简介性摘要,简要介绍论文的论题,或者概括研究的目的,仅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篇幅以50~100字为宜。

3、报道—指示性摘要

报道—指示性摘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价值最高的内容,其余部分则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达。篇幅以100~200字为宜。

向学术性期刊投稿,应选用报道性摘要形式,只有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报道—指示性摘要或指示性摘要。摘要形式选用不合适,尤其是对价值较高的论文若采用指示性摘要形式,可能失去较多的读者,妨碍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2.3.3  摘要的内容

摘要内容一般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摘要举例

题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倾向性的不同因果模型

摘要借鉴Bcanlan的运动倾向性因果模型及其调查问卷来分析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倾向性的影响因素。对北京市252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施测结果的分析表明:运动倾向性五因素模型比较符合北京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其中运动乐趣、个人投入、参与机会是主要影响因素,而社会约束几乎无作用。

用两句话即表述了研究工作的目的(从“分析我国”至“影响因素”)、方法(从“借鉴”至“问卷”片断)、结果和结论(冒号之后至末尾)。可见在行文上无需机械地套用“本文目的是……”、“所用方法是……”和“结果是……”之类语句格式。具体行文时,“目的”“方法”“结论”等哪项详写,哪项略写;“研究的背景”“成果的意义”等写不写,如何写,因文而异,不必千篇一律。

2.3.4  摘要的写作要求

1)用第三人称。作为一种可供阅读和检索的独立使用的文体,摘要只能用第三人称来写。

2)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精练,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3)格式要规范。尽可能用规范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切忌罗列段落标题来代替摘要;一般不出现插图、表格,以及参考文献序号,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分段。

4)文字表达上应符合“语言通顺,结构严谨,标点符号准确”的要求。摘要中的语言应当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修辞规则和逻辑规则,不能出现语病。

2.4  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包括主题词和自由词2个部分:主题词是专门为文献的标引或检索而从自然语言的主要词汇中挑选出来并加以规范了的词或词组;自由词则是还未收入主题词表中的词或词组。

每篇论文中应列出3~8个关键词,它们应能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其中主题词应尽可能多一些,它们可以从综合性主题词表(如《汉语主题词表》和专业性主题词表中选取。

2.5  引言

2.5.1  引言的概念和内容

引言又叫绪论。写引言的目的是向读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其作用在于唤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引言中要写的内容大致有如下几项。

1)研究的理由、目的和背景。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前人对这一问题做了哪些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希望解决什么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研究工作的背景是什么。要回答的问题比较多,只能采取简述的方式,通常用一两句话即把某一个问题交待清楚,无需赘言。

2)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如果是沿用已知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只需提及一笔,或注出有关的文献。如果要引出新的概念或术语,则应加以定义或阐明。

3)预期的结果及其地位、作用和意义,要写得自然、概括、简洁、确切。

2.5.2  引言的写作要求

1)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要根据研究课题的具体情况确定阐述重点,公知的、前人文献中已有的不必细写。主要写好研究的理由、目的、方法和预期结果,意思要明确,语言要简练。

2)开门见山,不绕圈子。注意一起笔就切题,不能铺垫太远。

3)尊重科学,不落俗套。有的作者爱在引言中表示谦虚,说客套话,如“限于时间和水平”“由于经费有限,时间仓促”“不足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等,其实不必。因为,第一,客套话不符合科学论文严肃性的要求。第二,既是论文,作者应有起码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第三,水平高低,质量好坏,应让读者去评论。

确实需要作说明或表示歉意,可以在文末处写,但要有分寸,实事求是;同时要具体写,不能抽象和笼统。

必要时引言中可以交待方法和结果等可以供哪些人、干什么作参考。

4)如实评述,防止吹嘘自己和贬低别人。

引言举例:

(题名)液压式固有频率可控动力消振器的研究

(引言)动力消振器是一个附加于主振系上的由质量和弹簧组成的振动系统。当其固有频率与主振系的振动频率相等时,主振系便不发生振动。由于动力消振器具有良好的消振效果,自本世纪初发明以来,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上介绍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但传统动力消振器的缺点在于其固有频率固定不变,不能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调节,更不能随主振系振动频率的变化对它进行控制,因而它只适用于消除基频基本不变的振动。对于更为常见的频率经常改变的振动系统,使用传统动力消振器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消振效果,反而会招致更大的危害(以上说明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即前人研究的不足,亦说明了本研究的理由和背景)。笔者提出一种可以用于消除变频振动的新方法,即采用液压式固有频率可控动力消振器来跟踪振动频率的变化,使之在变频条件下达到良好的消振效果。实验表明,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消振方法(以上说明本研究的成果及其意义)。

这篇引言问题阐述明确,条理也很清楚。

2.6  正文

正文即论证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都在这里阐述。总的思路和结构安排是“提出论点,通过论据(事实和(或)数据)来对论点加以论证”。

2.6.1  正文的立意与谋篇

立意与谋篇是科技论文写作的中心环节。

立意就是确立论文的主题思想;谋篇就是要安排好正文的结构,选择好正文的材料,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论文的主题。

1、对主题的要求

主题,即作者总的意图或基本观点,对论文的价值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基本要求是:新颖,深刻,集中,鲜明。

1)主题新颖,就是要研究、解决、创立和提出前人没有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要使主题新颖,选题时必须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研究时应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写作时应认真分析研究实验、观察、测试、计算及调查、统计结果,得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2)主题深刻,就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事物的主要矛盾,总结出事物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停留在简单地描述现象,堆砌材料,和盘托出实验或观测、统计数据的阶段上,而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分析材料、整理实验或观察结果的基础上提出能反映客观规律的见解,将实践知识上升为理论,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主题集中,就是一篇论文只有一个中心。不能面面俱到,凡与本文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都不应涉及,更不能过多阐述,否则会使问题繁杂,脉络不清,主题淡化。

4)主题鲜明,就是论文的中心思想地位突出,除了在论文的题名、摘要、引言、结论部分明确地点出主题外,在正文部分更要注意突出主题。

2、对材料的要求

材料就是为了表现主题而收集到的各种事实、数据和观点等。按来源分材料有3种:直接材料,即作者亲自通过调查或科学实验得到的材料;间接材料,即作者从文献资料中得到的或由他人提供的材料;发展材料,即作者对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加以整理、分析、研究而形成的材料。选择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必要而充分。必要即必不可少,缺此不能表现主题。写作时应紧紧抓住这类材料,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则不论来得多么不容易也不要采用,一时用了修改时也应割爱。充分即量要足够,必要的材料没有一定数量就难以论证清楚问题,即所谓“证据不足”。

2)真实而准确。真实即材料来自客观实际,来自社会调查、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而不是虚拟或编造的。准确即完全符合实际。任何一点不真实、不准确的材料,都会使观点失去可信度和可靠性。因此,研究方法、调查方式和实验方案的选取要合理,实验操作和数据的采集、记录及处理要正确。写作时要尽量用直接材料;对间接材料要分析和核对,引用时要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取舍,避免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原意;形成发展材料时,要保持原有材料的客观性,避免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失真。

3)典型而新颖。典型即材料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能使道理具体化,描述形象化,有极强的说服力。要获得典型的材料,调查和研究工作必须深入;应善于从众多、繁杂的材料中取其具有代表性的,摒弃一般性材料。新颖即新鲜,不陈旧。要使材料新颖,关键是要做开拓性工作;收集文献资料面要广,量要大,并多作分析、比较,从中选取能反映新进展、新成果的材料。

3、对结构的要求

正文以至整篇论文的结构,是指节、段的层次及其划分。不同内容的正文,有其各自合理的结构,但总的要求是,层次清楚,节、段安排符合逻辑顺序,服从读者的认识和思维规律。

科学技术问题不同,阐述论证方法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采取合适的结构顺序和结构层次组织段落,安排材料。注意:一节、一个段落、一个自然段、一个句组、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中心;修改时可以增删、调整、分合,消除重复、脱节、交叉混杂等,以使全文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脉胳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4、对论证的要求

论证是指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推理过程,其作用是说服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以理服人。常用论证方式:

1)举例。即“摆事实”,用具体事实(包括数据)来证明论点。思维形式是归纳推理。

2)事理引伸。用已知的道理为论据来证明观点。思维形式是演绎推理。

3)反证。从反面来证明论点,如数学上的反证法。思维形式也是演绎推理。

4)类比。将甲类事物与乙类事物作对比,以乙类事物的正确与否来证明甲类事物的正确与否。思维形式是类比推理。

5)对比。比较截然相反的情况,以鲜明对照证明论点。思维形式也是类比推理。

6)因果互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证明论点的正确性。思维形式是归纳推理。

7)归谬法。先假定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以此为前提,导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假定的论点是错的。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驳论。思维形式是演绎反驳推理。

要使论证具有论证性,必须遵守如下逻辑规则。

1)论点应当清楚、确切,不应含糊其词,不应有歧义,否则就会犯“论点不清”的逻辑错误。论点是整个论证的靶子,只有把论点清楚、确切地规定出来,论证才可能有的放矢。因此,作者首先必须弄清楚自己的论点,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表述论点时,应尽量选用意义明确的词语,对其中的关键性概念,必要时还应予以定义。总之,论点究竟是什么,对自己,对读者都应是清楚、明白的,这是使论证有论证性的最起码的一个条件。

2)论点应当保持同一。在一个论证中论点只能有1个,并且在整个论证过程中保持不变,即要遵守“同一律”逻辑规则。在论证过程中变换论点便无法达到论证的目的,就会犯“偷换论点”的逻辑错误。常见的“偷换论点”错误是证明过多和证明过少。证明过多是不去论证论点,而去论证某个比论点断定较多的判断。例如,本来要论证“甲种植物适应乙地”,实际论证的却是“甲种植物适应广”。因为,“甲种植物适应广”比“甲种植物适应乙地”断定较多,它们虽然都是甲种植物的适应性,但概念上不同,还存蕴含关系,即前一个判断蕴含后一个判断,而后一个判断却不蕴含前一个判断。证明过少是不去论证论点,而去论证某个比论点断定较少的判断。例如,本来应当论证“甲种植物适应广”,实际论证的却是“甲种植物适应乙地”。

3)论据必须真实。论据是论点的根据,论据真实是论点真实的基础。做不到这一点,就会犯“虚假论据”的逻辑错误。论据虚假并不意味着论点也必然虚假,只是缺乏论证性,不具有说服力。以虚假判断作论据是错误的,以未经证实的判断(如捕风捉影的话)作论据也是错误的。

4)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点的真实性来论证,否则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等于什么也没有论证。

5)从论据应能推出论点。所谓从论据能推出论点,就是说论据是论点的充足理由,从论据的真实性可以推出论点的真实性,否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为了杜绝这种错误,论证中必须避免“论据与论点不相干”和“论据不足”,必须遵守有关的推理规则或要求,违背推理规则或要求,就意味着论点不是从论据中推出的,也就是犯了“推不出”的错误。

总之,正文写作中应恰当地使用这些论证方式,并遵守论证的逻辑规则,在组织好真实而充分的材料即论据的基础上,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和论证,使论文的主要论点即作者的主要观点为读者所接受。当然,严密论证的结果,也可能否定了原来的某些论点。这并不可怕,反而是好事,因为它保证了论文的科学性,同时表明作者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2.6.2  正文的内容

一般,正文可分作几个段落来写,每个段落需列什么样的标题,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大体上可以有以下几个部分(以试验研究报告类论文为例)。

1、理论分析

亦称基本原理,包括论证的理论依据,对所作的假设及其合理性的阐述,对分析方法的说明。其要点是,假说、前提条件、分析的对象、适用的理论、分析的方法、计算的过程等。

写作时应注意区别哪些是已知的(前人已有的),哪些是作者首次提出来的,哪些是经过作者改进的,必须交待清楚。

2、实验材料和方法

材料的表达主要指对材料的来源、性质和数量,以及材料的选取和处理等事项的阐述。

方法的表达主要指对实验的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等事项的阐述。

写作要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的名称、来源、性质、数量、选取方法和处理方法,实验目的,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型号、名称、量测范围和精度等),实验及测定的方法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等。

材料和方法的阐述必须具体,真实。采用前人的只需注明出处;改进前人的则要交待改进之处;自己提出的则应详细说明,必要时可用示意图、方框图或照片图等配合表述。

由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必须接受检验,介绍清楚这些内容,目的在于使别人能够重复操作。

3、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这是论文的价值所在,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包括给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写作要点是:以绘图和(或)列表等手段整理实验结果,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再现性和普遍性,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说明结果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分析不符合预见的现象和数据,检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等。

应尽量避免和盘托出所有数据,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合适的表达形式如插图或表格等。整理数据不能只选取符合自己预料的,而随意舍去不符或相反的数据。异常数据,即使无法解释,也不要轻易舍去,可以加以说明;只有找到确凿证据说明它们属于错误才能剔除并予以说明。

结果分析,必须以理论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认真仔细地推敲,既要肯定结果的可信度和再现性,又要进行误差分析,并与理论结果做比较,说明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要切中要害,不能空泛议论。要压缩或删除那些一般性道理的叙述,省略不必要的中间步骤或推导过程,突出精华部分。实验中发现的设计、方案或执行方面的不足或错误,也应说明,以供读者借鉴。

4、结果的讨论

结果讨论,目的在于阐述结果的意义,说明与前人所得结果不同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继续阐发作者自己的见解。

写作要点是:说明结果的意义,指出自己结果与前人结果或观点的异同,讨论尚未定论之处和相反结果,提出研究方向和问题。关键是突出新发现、新发明,说明结果的必然性或偶然性。

2.6.3  正文的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对正文部分写作的总的要求是:明晰、准确,完备,简洁。

具体要求有如下几点:

1)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事实准确,数据准确,计算准确,语言准确;

3)内容丰富,文字简练,避免重复、繁琐;

4)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达形式与内容相适应;

5)不泄密,对需保密的资料应作技术处理。

正文写作时主要注意下述2点:

1)抓住基本论点。正文部分乃至整篇论文总是以作者的基本论点为轴线,要用材料(事实或数据)证明论点,形成材料与论点的统一。在基本论点上,对新发现的问题要详尽分析和阐述,否则不能深入;要严密论证,否则得不出正确结论,说服不了读者;对一般性的问题只作简明扼要的叙述,与基本论点不相干的问题则必去勿留,哪怕只有一句一字。

2)注重准确性,即科学性。准确性要贯串在论文的始终出。写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则,绝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粗心大意。数据的采集、记录、整理、表达不能出现技术性错误。遣词造句要准确,避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词不达意。给出的式子、数据、图表,以及文字、符号等都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任何细小的疏漏。

2.7  结论和建议

结论又称结束语、结语。它是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出的富有创造性、指导性、经验性的结果描述,以其条理性、明确性、客观性反映论文价值。结论与引言相呼应,同摘要一样,其作用是便于读者阅读和为二次文献作者提供依据。

2.7.1  结论段的内容与格式

结论不是研究结果的简单重复,是更深入的认识,是从正文全部内容出发,并涉及引言的部分内容,经过判断、归纳、推理等过程,将研究结果升华成新的总观点。其内容要点如下:

1)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性的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

2)对前人有关本问题的看法作了哪些检验,哪些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哪些不一致,作者做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或否定;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问题。

对于某一篇论文的“结论”,上述要点1)是必需的,而2)和3)视论文的具体内容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如果不可能导出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结论段的格式安排可作如下考虑:

如果结论段的内容较多,可以分条来写,并给以编号,如1)、2)、3)等,每条成一段,包括几句话或1句话;如果结论段内容较少,可以不分条写,整个为一段,几句话。

结论里应包括必要的数据,但主要是用文字表达,不用插图和表格。

2.7.2  结论和建议的撰写要求

1)概括准确,措词严谨。结论是论文最终的、总体的总结,对论文创新内容的概括应当准确、完整,不要轻易放弃,更不要漏掉一条有价值的结论,绝不能凭空杜撰。措词要严谨,语句要像法律条文那样,只能作一种解释,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肯定和否定要明确,不用“大概”、“也许”、“可能是”之类词语。

2)明确具体,简短精练。结论段有相对的独立性,应提供明确、具体的定性和定量信息,以便专业读者只看摘要和(或)结论就能明了论文成果及其价值。要具体表述要点,不能抽象笼统。可读性要强,不用量符号,宜用量名称,比如,说“T与ρ呈正比关系”不如说“××温度与××压力呈正比关系”易读。行文要简短,不再展开论述,不简单重复各段小结。语言要锤炼,删去可有可无的词语,诸如“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可得出下列结论”之类都是废话。

3)不作自我评价。

“建议”部分可以单独用一个标题,也可以包括在结论段。没有建议,不要勉强杜撰。

2.8  致谢

致谢对象是对本研究直接提供过资金、设备、人力,以及文献资料等支持和帮助的团体和个人。“致谢”段可以列出标题并贯以序号,也可不列标题空1行置于“结论”段之后。

2.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指文后参考文献,其概念是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

凡是引用已发表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包括作者自己的),都要在引用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致谢段之后)列出参考文献表。这项工作叫做参考文献著录。

2.9.1  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

1)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论文的起点、深度。

2)区别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成果。论文免不了引用前人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就能清楚表明他人成果,不仅表明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也免除了抄袭、剽窃嫌疑。

3)起到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炼了语言,而且避免了过多表述和资料堆积。

5)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

2.9.2  参考文献著录的原则

1)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

2)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

3)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

2.9.3  参考文献著录的方法和要求

我国国家标准《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这2种。其中,顺序编码制为我国科学技术期刊所普遍采用。

1、文内标注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在引文处,按它们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码置于方括号内,视具体情况把序码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例如:

(引言开始)“笔者在文献[1]中,在张某某[2]和王某某等人[3]工作的基础上……”。其中[2]和[3]作为角注,使用上角标形式;[1]是语句的组成部分,不能写成角标。

2、文后参考文献表的编写格式

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的序号按其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项目应完整,项目次序和著录符号应符合规定。注意:参考文献表中各著录项之间的符号是著录符号,不是标点符号。

3、各类文献著录的通用格式,详见《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2.10  附录

附录是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对于每一篇科技论文并不是必需的。写入正文有损于行文条理性、逻辑性、精练性的材料,为了体现论文的完整性,可以写入附录段。大致包括如下材料:

1)比正文更为详尽的理论根据、研究方法和技术要点更深入的叙述,建议可以阅读的参考文献题录,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

2)由于篇幅过长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宜写入正文的资料;

3)不便于写入正文的罕见珍贵资料;

4)一般读者并不必要,对专业同行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5)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等。

附录段置于参考文献表之后,以“附录A”“附录B”…做标题前导词。

附录中的插图、表格、公式、参考文献等另行编号,如“图A1”、“图B2”,“表B1”、“表C3”,“式(A1)”、式(C2),“文献[A1]”、“文献[B2]”等。

2.11  注释

解释题名项、作者及论文中的某些内容,均可使用注释。能在行文时用括号直接注释的,尽量不单独列出。内容较多的注释使用脚注,使用1),2),3)或①,②,③等作为标注符号,置于需要注释的词、词组、句子的右上角,每页均从数码1)或①开始。注释内容应置于该页地脚,并在页面的左边用一短细水平线与正文分开,细线的长度为版面宽度的1/4。

3  有关科技论文规范表达的几个重要问题

3.1  关于层次标题

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顶格书写,层次数字之间用下圆点号分隔,末位数字后不加点号,后空1个字距接写标题。详见《CY∕T 35-2001 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

此外,列项说明的要点序码全文应统一,比如第1层用“1)”“2)”“3)”等,第2层用“①”“②”“③”等,第3层用“a.”“b.”“c.”等。

3.2  关于量名称和量符号

3.2.1  量名称

1)通用的量名称,按国家标准《GB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规定的选用,切勿使用已废弃的量名称。

2)学科或专业的量的名称,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

3.2.2  量符号

国家标准《GB/T 3100-3102-1993 量和单位》对每个基本物理量都给出了标准化的量符号。非普及性科学书刊,尤其数理公式必须使用量符号。使用量符号要注意:

1)应尽量采用标准规定的量符号。国家标准中没有的量可以参照标准自拟量符号。量符号一般是由单个拉丁或希腊字母表示,不能用多个字母做量符号。

2)量符号必须用斜体字母(pH值除外)。

3)量符号的大小写不能随意改变。比如:T是热力学温度,t是摄氏温度;V是体积,ν是速度;P是功率,p是压力;等等。

4)全文中某一个字母代表的量必须惟一确定。比如:t,不能在这里表示“时间”,在那里又表示“摄氏温度”。为了表示量的特定状态、位置、条件或测量方法等,可以在量符号上附加上下角标,如星号、外文字母、阿拉伯数字、汉字及其他符号。

5)化学元素符号不能用作量符号。

3.3  关于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原则详见《GB 3101-19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组合单位允许计数单位(如元、人、个、株、粒等)和常用时间单位(如月、周等),何如价格单位“元/t”,劳动生产率“单位kg/(月·人)”。“万”和“亿”是我国特有的数词,可以与法定单位符号连用,例如“20亿t”。

3.4  关于数字

3.4.1  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

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使用详见《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总原则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1、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场合:

1)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年份不能简写,例如1999年不能写作99年。

日期与时间的组合表示方法是“年-月-日T时:分:秒”,其中T为时间标志符,“时”“分”“秒”之间的分隔符是冒号“:”,不是比号“∶”。例如“1999年1月15日12时5分18秒”,可表示为“1999-01-15T12:05:18”。这种方式更多地用在图表中。

2)计量单位和计数单位前的数字。

3)纯数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例,以及一部分概数。

4)产品型号、样品编号,以及各种代号或序号。

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数字(古籍除外)。

2、使用汉字数字的场合:

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以及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用汉字数字。例如:第一,二倍体,三氧化二铝,“十五”计划,一分为二。

2)相邻2个数字连用表示的概数。例如:一两千米,二三十公顷,其间不用顿号。

3)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的概数。例如:十几,几百,几万分之一。

4)各国、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及月日。

5)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特定含义的词组中的数字。例如:“一二·九”运动,五四运动,“一·一七”批示。

3.4.2  数字的书写规则

1)4位及其以上数字采用三位分节法,以半角空格为节间。例如:3 245,3.141 592 6。

2)小数点前的“0”不能省略。如0.85不能写作.85。

3)阿拉伯数字不能与除“万”“亿”外的汉字数词连用。

4)数值的有效位数必须全部写出。例如:3位有效数字的电流值“0.250、0.500、0.750A”,不能写作“0.25、0.5、0.75A”。

5)表示数值范围和公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表示数值范围采用半角浪纹号“~”。例如:120~130 kg。

不是表示数值范围,不要用浪纹号,例如“1995~2000年”“做2~3次试验”都不妥:前者是2个年份,不是数值,浪纹号应改为连接号“-”;后者“2次”与“3次”之间没有其他数值。

b.表示百分数范围时,前一个百分号不能省略,“52%~55%”不能写成“52~55%”。

c.表示数值范围的“万”“亿”不能省略,“20万~30万”不能写成“20~30万”。

d.单位不同时应写出每个量值的单位,如“3 h~4h 20 min”不能写作“3~4 h 20 min”。

e.量值与其公差的单位相同、上下公差也相等时,单位可只写1次,如“12.5 mm±0.5mm”可写作“(12.5±0.5)mm”,但不能写作“12.5±0.5mm”。

f.量值的上下公差不相同时,公差应分别写在量值的右上、右下角。

g.百分数公差的百分号只需写1次,“(50±5)%”不得写作“50±5%”“50%±5%”。

6)量值相乘表示中要写出每个数值的单位,“60 m×40 m”不能写作“60×40 m”或者“60×40 m2”。

7)一组量值的单位相同时,可以只在最末一个量值后写出单位,其余量值的单位可以省略。如“50 mm、5 mm、42 mm、37 mm”,可以写作“50、45、42、37 mm”。

3.5  关于图表

1)图表都应精省:能用文字表示清楚的内容不必用图表,用大量文字还说不明白时才用图表;只用1幅或1个表就能说明的内容,就不要用2个或更多的图或表。

2)图表要有图序或表序,写作“图1”“图2”……,“表1”“表2”……。

3)图表都应有图题或表题。图题或表题应是以最准确、最简练的并能反映图或表特定内容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参见题名要求。

4)图表中的标目,采用量与单位比值的形式,即“量名称或(和)量符号/单位”,比如“p/MPa”“压力/MPa”“压力p/MPa”,不用“p,MPa”“压力,MPa”“压力ρ,MPa”“p(MPa)”“压力(MPa)”“压力p(MPa)”等。百分号按单位处理,如“相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