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法桐叶片两种变色形式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8 14:12:37 | 阅读: 4883
法桐枯叶正面。叶面残余绿色部分靠近叶脉,或被网状细叶脉包围呈斑状,与枯黄部分以黄褐色带为过渡,黄褐带与枯黄分界线呈洇湿状,与残绿斑块分界线呈水渍状。该叶见于地面,观察认为其枯黄过程发生在枝头,为枝条基生叶,较梢头叶片厚实,更接近革质,梢头叶则接近草质。该叶枯黄的原因,一是叶龄老,二是被枝条后生新叶遮阴,三是高温蒸腾耗水过度。叶龄老又被遮阴,从枝条竞争水分的能力不如新生叶,远离叶脉的细胞耗水过度就会解体失绿,黄褐色部分应该就是枯死不久的细胞,呈水渍状的分界线上的细胞为正在枯死的佃胞,靠近叶脉的细胞还能得到一点水分勉强维持生命。叶片枯黄到这个程度,叶柄也发生变化,叶柄与枝条相连的地方形成离层,枝条一侧的一层细胞木栓化,其细胞壁充填木栓质,同时削弱与叶片一侧细胞层的粘合力,被风吹落。 部分法桐在正常叶基部枝梢一侧见生小叶,如同托叶,但不是托叶,托叶均生在叶柄下侧枝基一端,该小叶则与正常叶对生,以筒状叶柄包裹枝条再展叶片,看似生在正常叶上侧枝梢一端,笔者称之为副叶。观察发现副叶有无和大小随株而异,与树干光滑、粗糙无关。 法桐叶柄叶柄基部膨大如鞘,包裹侧芽。
还注意到法桐树上没有听到蝉鸣声。似乎法桐可抗蝉害?
法桐叶这样残存绿色部分围绕叶脉的现象恰恰佐证了柽柳、梭梭等旱生灌木叶片退以绿色小枝代行光合功能的原因,小枝上的绿色细胞紧靠输水组织,水分渗透式运输距离短,不易枯死,一般叶片远离叶脉的绿色叶肉细胞靠其他叶肉逐一渗透供水,输水阻力大,距离远,易枯死。禾草进化为平行叶脉型的条形叶,抗旱能力也很强,尤其纵向平行脉的条形叶片萎蔫时易纵卷,减少了蒸腾叶面积,成为一种很有效的抗旱策略。
枯黄叶背面
两种变色叶正面。图中上面的一片法桐叶接近草质,有一定程度的黄化变色过程,下面的一片法桐叶接近革质,无黄化变色过程。两片小叶为复叶槭,变色状况与法桐相似,但其较大的变色叶片却在叶缘残留绿色。
两种变色叶背面。
黄化变色中落地的法桐叶正面。
黄化变色中落地的法桐叶背面。
这片法桐叶近草质,黄化从叶脉开始,不同于前见叶片。这种现象也曾发现于深秋黄落的柳叶上。失绿黄化区原因在于其叶肉细胞内的比较脆弱的叶绿素被降解,原来被绿色掩盖下的黄色的类葫萝卜素显示出来。由此看来,该叶属于老化脱落。这些黄色区域的叶肉细胞仍然存活,但活力降低。这可能是其与前见老化枯黄叶表现截然相反的原因。
上一篇:死而复生的国槐
下一篇:造化连翘秀,阴阳割昏晓